民生智库 | “民生大讲堂”首期开讲:“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与难点
来源:
|
作者:民生智库
|
发布时间: 2020-10-10
|
428 次浏览
|
分享到:
新形势、新要求下,如何开展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为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搭建各领域合作及发展平台,民生智库举办“民生大讲堂”系列公益活动,邀请民生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就社会焦点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和理论探讨,关注民生、体察民情、聚焦民意,建言献策,集中思想智慧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新形势、新要求下,如何开展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的编制任务,是各级各部门、各规划编制机构共同关注的问题。
首期“民生大讲堂”今日在腾讯直播线上开讲,民生智库邀请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内智库部主任黄斌,民生智库战略规划专家、政策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洪云,围绕“‘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与难点”主题展开研讨交流。
黄斌认为“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实现小康后迈向新的发展阶段非常重要的五年,全球经贸格局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且受到疫情的冲击,编制“十四五”规划相对难度较大,关键点在于“双循环和内循环”,以及“高质量发展”两个方面。
“十四五”期间构建新发展格局,并非不要参与国际大循环,而是随着我国迈入高收入经济体,参与国际循环的方式将发生变化。同时,随着产业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内消费市场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客观上存在的区域差距,也为我国构建全球最健全的产业体系创造了条件。
在发展动力转换背景下,“十四五”规划必须面向高质量的发展。但各地高质量发展应有不同的发展路径,而这一发展路径是内生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总体来说,高质量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享发展,即发展要有利于个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企业、有利于国家。但在不同的区域,因为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不同,所以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将会有所不同。在创新领域,有的地方应该着力于原始创新,有的地方则仍应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协调领域,有的地方应积极融入大城市群协调发展,有的地方还应推动县域经济的集聚;在绿色发展领域,有的地方应进一步加强生态保育和环境治理,有的地方则更应强调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在开放领域,有的地方仍需要进一步扩大商品贸易,有的地方则应聚焦于服务贸易和要素市场开放等更加前沿的探索。只有各地按照自身的要素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在全球产业分工、国内大循环中的位置,有针对性的解决在实现发展目标、产业定位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张洪云提出“十四五”规划编制在复杂形势研判、多元因素分析、目标指标确定和规划保障措施方面面临“四大难点”。难点一:形势复杂,新阶段、新矛盾、新挑战,不确定性增加;难点二:因素多元,经济、社会、生态、人口、改革,缺一不可;难点三:兼顾前瞻性与落地性,指标体系和目标值确定面临“双难”;难点四:保障乏力,财政预期不佳,人员力量不足。
聚焦“十四五”规划编制难点,要编制好这份意义重大的五年规划,就要充分落实中央要求,坚持“开门做规划”,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集思广益,提高规划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精度。这既是解决上述四大难题的“一剂良药”,又是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生态的“一步好棋”。一是多样声音的发展形势预判。二是多种方式的社会资本运用。三是多重力量的监督反馈机制。四是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
用好“共治共建共享生态”这剂良方,是开展治理型的规划编制,实现治理型的规划实施的有效路径。面对复杂多变的“十四五”,要汇众智、聚众力,深入倾听“多重声音”、辩证吸收“多种见解”、积极动员“多维参与”,进一步推动实现“多方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