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智库 | 深度解析“十四五”规划编制与实施三个难题
来源:
|
作者:民生智库
|
发布时间: 2020-10-12
|
376 次浏览
|
分享到:
指标体系与目标值如何确定?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如何界定?政府思维如何转变?
为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搭建各领域合作及发展平台,民生智库举办“民生大讲堂”系列公益活动,邀请民生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就社会焦点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和理论探讨,关注民生、体察民情、聚焦民意,建言献策,集中思想智慧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值此“十四五”规划编制之际,“民生大讲堂”首期开讲邀请到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内智库部主任黄斌,民生智库战略规划专家、政策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洪云,就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及相关实施工作,展开研讨交流。
1、指标体系与目标值如何确定?——因地制宜
“十四五”时期面临着众多不确定和不稳定性因素,中央在制定指标体系与目标值时更加审慎。对于各个地方来说,一方面要与中央的指标体系大体上一致,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做好适合的事情。因此,指标体系中经济增长、就业、六稳六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创新等,各地都会不同。
比如创新,各地都会将常见的专利投入强度、人均专利、技术合同交易额等项纳入指标,但因为不同产业的创新方式不同,各地设定上述指标的增长率也需有所不同。又如绿色发展,有的地方可以着重考核森林覆盖率,有的地方则应该考核清洁能源使用和节能降耗等等。
因此,各个地方制定指标体系时,应该基于自身的发展阶段及“十四五”期间增长潜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制定最适合的指标体系。总体上说,我国还具有较大的后来者优势,各地仍能在“十四五”期间保持稳定甚至较快的增长,但因各种国内外环境和体制机制的约束,增长潜力不等于实际增长率。“十四五”期间,各地政府既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帮助产业更快更好的升级,以此让潜在增长率更多地实现出来。
2、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如何界定?——有的放矢
“十四五”规划的任务和项目,如何既有一定的前瞻性,又有切实的落地可行性,是现在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困难。一分规划九分落实,建立规划落实机制,既要有制度的保障,最重要的是符合发展规律。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此过程中,政府跟市场的配合尤为重要。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作用帮助企业、产业解决在升级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比如,政府规划产业园区,目的是帮助园区内的企业降低企业成本。企业中的有些成本,可以通过加强自身管理、创新工艺等多种方式控制,而有些成本,如环保等,单靠企业不易控制、或者达到一定门槛之后才有经济性,就需政府以规划战略、制定制度、完善园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服务等方式来发挥作用。
地方政府在立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时,更多的要考虑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考虑如何激发市场活力、帮助市场降低成本,让企业更好地提高竞争力,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
3、政府思维如何转变?——共治共建
“十四五”规划中,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地方政府思维的转变。近年来,“放管服”一直在做的营商环境,从根本上就是为了降低企业的行政成本。但地方政府在立任务和项目时,管理思维重,地方政府在转变思维、转变方式上落后于市场目前的整个发展情况。
比如养老领域,做养老驿站,地方政府根据60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来制定养老政策。事实上,并非60岁以上的老人都需要养老服务。如果政府制定养老形式、规定养老机构或养老驿站的工作任务,只把运营部分交给市场与企业,那大量驿站是存活不下去的。
因此,地方政府通过立任务、项目来强化思维转变,是很困难的。在这过程中需考虑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政府要判断是否需要掌握市场与企业同样的信息,政府是否需要介入市场,以及怎样介入市场。其二,如何利用先进技术帮助政府和市场更好地降低信息成本、交易成本,通过信息数据、人工智能让市场与政府更好地合作。
不论是“放管服”改革,还是要素市场改革,如何让金融体系与市场的需求更好地结合,这也是“十四五”期间改革的难点。应对这个大挑战,政府也会有更大的压力进行改革,将底层实践和底层设计相结合,因地制宜的借鉴好的实践经验,以实现“十四五”期间保持较好增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