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座谈会,就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听取了6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会上,李克强总理说,要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这是1月1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落地实施后,政府再次表明对于全面有效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利、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
据世界银行《2020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排名已跃居全球第31位,相比2019年提升15位,这是中国继2019年第78名提升至46名之后实现的又一重大飞跃。北京作为样本城市,得分为78.2分,再次提升4.6分,超过部分欧盟国家和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水平。另外,开办企业、获得电力、登记财产、保护中小投资者、执行合同等5个指标已进入全球前30名。
营商环境,无疑已成为政府和全民关注的焦点问题。民生智库专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博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张洪云,以样本城市北京为例,从第三方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我国营商环境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
营商环境呈现“三冷”与“三热”
作为参与营商环境工作较早的专家,张洪云团队的主要工作包括调研、暗查暗访、考核评估、专项研究、行动计划与规划、政策分析、案例研究等等,工作内容涉及到营商环境方方面面。张洪云认为,我国营商环境呈现冰火两重天的现状,具有“三冷”与“三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认知、工作与效果三个方面。
1、全民关注“热”与深入认知“冷”
认知上的热,表现在全民关注,从国家到省、市、县,甚至是更小的行政单位,各种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必谈营商环境。关于营商环境的各类消息、新闻也都成为关注重点,今年两会“营商环境”也将成为热词之一。
但同时,也有“冷”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对于指标评价体系缺乏统一认知。营商环境指标评价关系着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建设,世界银行企业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衡量指标为10个,国家发改委颁布衡量指标是18个。对于“到底什么是营商环境”“衡量营商环境的具体标准”等,广大公众甚至是做营商环境工作的专业人员认知并不统一,还存在偏差。
其二,总体目标不明确。公众关注重点普遍集中于提升营商环境,着重于研究提升过程,但对于“营商环境的目标”“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的标准、举措”等问题的研究仍显不足。
2、主体业务“热”与非重点领域“冷”
工作中的“热”表现在,各省、市、县分管营商环境的组织结构非常完备,组建了牵头部门、相关工作部门、领导小组,甚至是专班。涉及到的各个部门都非常忙碌,政策制定、落实、规划方案、选取典型案例、整改措施、总结经验等等,部门工作人员加班常态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进行得热火朝天。
另一方面,非主体业务部门和非主要指标相对“遇冷”。一是非营商环境牵头部门和重要指标涉及到的部门,虽然也会在营商环境相关总结中出现,但他们在提升营商环境工作中并未过多参与实质性工作,成就感不足,与热火朝天的工作氛围缺乏呼应。
二是在相关指标的工作上,在世行的指标中,北京和上海重点关注开办企业、建筑许可、获得电力、用水用气、财产登记、纳税、跨境贸易等,2020年又新加了政府采购内容。针对这些指标出台了很多政策,落实推进的效果很好。中国以及北京在整个世行营商环境的指标上,排名迅速地、大幅度地提升。但在重点关注的指标外,其他指标的变化不大、关注不多、提升力度不够,效果也不是特别明显。
3、考评督查“热”与方向错位“冷”
从实际工作效果来看,“热”点很多。相关部门在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中都将营商环境作为重点,各种检查、考核与督查也很密集,涉及到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大家都付出很大精力来做营商环境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社会反响非常突出。
与此同时,“冷表现”也频频出现。对于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最终方向,各个层面的认知不同,因此导致重点方向不一致,冷热分明。营商环境的指标均针对企业制定,世行关注重点是中小企业,而我国政府根据国内实际,政策导向、政策扶持更多倾向于大企业。从根本上说,营商环境应服务于企业,如何既合理地满足企业需求,又真正提升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还有待商榷。
总体来说,优化营商环境令政府和相关部门深度了解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难题。2018年开始,国务院出台了很多政策,如减税降费等,大量的企业因此受惠。因禁限目录的原因,北京部分产业发展受到影响,对企业经营也有一定影响。但是,国务院和北京市出台了很多税收优惠、税费减免政策,企业对此反映良好。
建议:从政策和实操角度优化营商环境
作为较早从事营商环境研究的专家,张洪云博士提出了两方面具体建议:
在政策和机制层面,一是应进一步打通数据壁垒,如建筑许可等涉及到多个部门的指标,线上线下数据等。二是应进一步扩大重点指标,如获得信贷、保护中小投资者、执行合同等。三是应进一步对接国际标准,尽量减少为应对世行评估,将部分要件前置、部分环节后置等举措,真正对标世界最优做法,切实提升营商环境。四是应深度调研企业需求。企业的切实需求是政策出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重视企业需求,强调企业的实际获得感。
在工作实操层面,一是应弱化应考心态,强化系统培训。尤其应重视典型经验的深度交流分享、政策演进、指标具体讲解等。二是应做好考核评估,强调实际效果。考核评估应以推进工作为核心目的,提出的问题清单或整改清单,要聚焦,重点关注政策对服务对象产生的实际效果,如减少手续、简化环节、减免费用、减轻负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