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dynamics
——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不断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培养和监督管理力度,使体育社会组织成为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力量。本文结合国家关于体育社会组织的新要求,对京、沪、粤、苏、浙五省(市)典型经验做法进行总结,以期为规范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推动体育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发展
一、国家关于体育社会组织的新要求
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实施九项重大工程,并将“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列入“九大工程”之一,承载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职责。
(一)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 支持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积极发展单位会员,探索发展个人会员。将运动项目的推广普及作为对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
● 支持全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健身活动;
● 鼓励发展在社区内活动的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
(二)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
《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发展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 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要加强对会员单位的联系和服务,完善相关标准规范;
● 体育社会组织要下沉社区组织健身赛事活动;
● 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
(三)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2021年7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推出15项新政策举措,其中涉及体育社会组织的有2项。
● 要对队伍稳定、组织活跃、专业素养高的“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骑行等自发性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给予场地、教练、培训、等级评定等支持;
● 要将运动项目的推广普及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
二、五省(市)典型经验做法
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是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助力之一,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在完善组织网络、推动规范发展、开展星级评定和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不断创新探索,为促进体育社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一)北京:构建“1+2+1”基层组织网络,优化体育组织规范管理
北京市鼓励市民结合兴趣加入身边的体育社会组织,明确构建“1+2+1”基层组织网络,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基本建成。进一步加强体育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连续4年开展全民健身团队星级评定工作。
(二)上海:首次制定体育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建造新时代体育社会组织生态系统
2020年上海市率先印发《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党建思想引领、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完善组织结构体系、优化组织发展环境、构建协同监管机制、健全组织标准体系、深化“互联网+”机制、强化多层互动交流等八大任务。
截至2021年底,上海市共有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体育社会组织1285个,体育健身团队65559个,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26.9个。上海一手抓培育扶持,一手抓规范管理,体育社会组织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在规范化管理方面积累了先进经验。
(三)广东:注重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建立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星级评定工作
《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要求重视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加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促进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规范化建设,广东省体育局研制了《广东省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等级评定标准及评分细则》,对评定指标、分值设定、星级划分等进行了初步设计。
附图:广东省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等级试评工作阶段
(四)江苏:推进“1+X+Y”体育组织网络建设,推出体育社会组织品牌赛事工程
2021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提出扶持基层体育组织发展,推进乡镇(街道)按照“1+X+Y”模式建立体育组织网络,重视体育社会组织改革,继续完善等级评估制,明确到“十四五”末,符合参评条件的省属体育社团5A级占比达到30%;科学制定体育社会组织品牌赛事工程,要求到2025年,全省每年由体育社会组织发起、参与人数50人以上的体育赛事活动1.5万项次,参与人数1500万人次,积极发挥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全民健身作用。
(五)浙江:重视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改革,积极推进体育社会组织等级评定
2020年12月,浙江省在总结“温州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全国首份《关于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体育加快推进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省级文件,并从完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培育体育社会组织、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建立“一站式”协调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化变革,以此鼓励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赛事活动举办、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等。
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要求实施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工程,重视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改革,推进县(市、区)“1+25”组织模式(1个体育总会和25个以上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体育社会组织)全覆盖,实现2025年底3A级以上体育社会团体覆盖率达到65%。
三、关于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的三点建议
充分借鉴实践先行区域的经验做法,并结合民生智库在体育领域的多年项目经验积累,就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建设和作用发挥提出三点建议:
1、加强有效监管,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机制。一是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结合各地工作实际,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的纵向管理体制和横向管理权责;二是通过完善监管法律、创新监管理念、丰富监管工具等,构建“信息登记—日常活动—运行监管—发现问题—跟踪解决问题”完整闭合的监管系统,有效推动体育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2、开展评星奖励,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一是结合地区发展现状制定并完善星级评定办法,从团队管理、活动情况、科学指导、社会评价等方面对体育社会组织进行客观、公正、全面评价。二是针对评价结果较好的体育社会组织,给予场地、教练、培训或资金奖励,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有效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参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积极性。
3、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发挥全民健身带头作用。一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体育社会组织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居民知道并加入到体育社会组织中;二是依托全国运动会群众赛事活动、全民健身大会和全国社区运动会,积极参加或组织赛事活动,提高体育社会组织群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三是贯彻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积极推广体育科普作品、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为居民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在数量上已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新方向。民生智库体育发展研究中心作为专业第三方调查评估机构,持续关注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多次参与健身团队星级评定、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等相关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调研评估项目经验,能够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专业的智力服务、准确的数据支撑和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