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dynamics
——
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扩内需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地位,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扩内需、促消费”工作作为首条任务提及。商务部将2023年定位为“消费提振年”以来,全国各地积极行动、全面发力,“消费热”提振消费信心、促进市场回暖。三年来,民生智库持续跟进各地促消费发展进程,近期研究梳理了当前各地开展促消费工作的思路及热点,为各地持续激发和释放消费潜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扩内需、促消费、汽车消费、家电消费、文旅消费、夜间经济
一、发展形势
形势一:扩内需为国家双循环格局的重要一环
新发展格局下,扩内需上升为国家战略。面临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呈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复杂局势,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 “扩内需”作为拉动内循环的首要动力,上升至国家战略地位。国家层面先后出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顶层设计文件,持续强调和明确扩内需的内容。
新发展环境下,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随着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加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消费在经济稳定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据统计,2013-2021年,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外,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50%。包括着居民消费、企业消费和政府消费,“消费”数量和质量潜力的释放都将为经济稳定和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已逐步成为各界共识。
图: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形势二:促消费被国家层面“摆在优先位置”
近五年来促消费工作持续升温。梳理近五年来国家层面持续出台的促消费相关政策,从“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到“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力度逐步加强;从“完善体制机制”到覆盖“文旅”、“家电”、“汽车”、“老字号”等细分领域,涵盖“消费流通”、“消费品工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工作体系,从国务院统筹部署到商务部、工信部、文化和旅游部、文物局等部门协同发力,促消费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加深。
表:近五年出台的消费相关政策
“促消费”作为2023年政府工作首条任务“C位”出圈。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性,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
在3月的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23次提及“消费”,并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恢复和扩大消费”列为今年工作重点的第一条,提到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促消费”工作被列为2023年政府工作“C位”。
商务部将2023年定为“消费提振年”。2023年1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介绍,商务部将2023年定位为“消费提振年”,将围绕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营造消费氛围,提振消费信心,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展会、周周有场景”。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促消费工作在全国各地全面开花、如火如荼推进。
二、地方动作
响应国家要求,各地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出将通过开展一系列促消费工作积极扩大内需。
民生智库重点研究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5个首批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城市,分析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促消费工作的要点,以期一探省市层面部署促消费工作的思路。
研究发现:第一,各地均在强调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带动作用,对扩内需、促消费工作开展全面安排。第二,各地能充分结合城市特色和本地消费特征,提出差异化的新增长点。如北京提出“培育数字消费、文化消费、绿色消费、冰雪消费”,上海提出“促进文化体育、交通信息等服务消费”,广州提出“加快文商旅融合”,天津提出“促进新场景消费赋能”,重庆将“培育创建一批夜间经济示范区”。各地促消费创新点迭出,重视程度、推进力度可见一斑。
图:5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促消费工作要点
三、消费热点
在各地火热进行的促消费工作中,民生智库盘点了当前部分代表城市的促消费最新实践,总结2023年第一季度以来促消费工作的5大热点,分析消费热点背后的逻辑关系,一览全国“消费热”实况。
热点1:激发汽车消费活力,助力消费“开门红”
作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的促消费领域, “汽车消费”成为今年“开门红”的消费热点。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我国近十年汽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汽车产销量稳居全球第一,消费规模和市场巨大。且汽车产业上下游行业覆盖面广、带动就业人口多,本就是拉动内需、带动产业升级、促进就业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国家政策导向的加持下,促进汽车消费是多地促消费主旋律。
▶ 北京市商务局等7部门发布《北京市关于鼓励汽车更新换代消费的方案》明确进一步促进本市汽车消费增长。
▶ 武汉市印发《关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提出“抢抓全省促汽车消费专项政策延期机遇,支持政企合作开展购车补贴活动”,政策出台后部分车型优惠力度之大一度引发“汽车降价浪潮”,极大激发湖北汽车消费市场活力。
▶ 重庆市出台《关于实施新能源汽车置换补贴的通知》提出,将持续发挥汽车消费“顶梁柱”作用,积极稳定和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
▶ 安徽省出台《关于支持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将突出惠民消费、主体培育和场景打造,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全省汽车消费。
▶ 长春市市区两级将发放汽车消费券,组织汽车销售企业推出叠加优惠活动,推动汽车与各类商业新业态互动引流、跨界合作。
▶ 成都市龙泉驿区在6月30日之前持续开展“产销联动”汽车消费活动,预计发放补贴总金额高达1亿元,单车累计补贴最高达15万。
图:部分城市鼓励汽车消费举措
热点2:释放家电消费潜力,主打“绿色可持续”
与“汽车消费”同样获得“点名支持”的还有“家电消费”。作为家电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家电消费潜力不容忽视。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家电消费逐步走向智能化、绿色化。一端引领着供给端家电产业提质升级、一端带动着需求端绿色消费和节能减排,家电消费覆盖群体多、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促家电消费成为多地促进大宗消费的主力。
▶ 北京市从3月起结合消费节点面向在京消费者发放 “京彩·绿色”消费券,以真金白银的形式加快释放绿色节能消费潜力。
▶ 上海市继续实施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补贴,加快促进家电消费潜力释放。
▶ 广东省商务厅联合12部门印发实施《促进广东省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实施方案》鼓励各地品牌家电企业开展家电展、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活动,促进消费升级。
▶ 重庆市出台《关于实施重庆市2023年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补贴政策的公告》,对满足要求的订单按照支付额不同给予一次性补贴。
▶ 武汉市发放“乐购武汉”家电消费券,为定位在武汉的消费订单实施立减,积极拉动家电消费市场。
图:部分城市鼓励家电消费举措
热点3:加速文旅消费复苏,满足美好生活向往
近些年我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满足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期待,新冠病毒感染施行“乙类乙管”政策后,我国旅游市场快速升温,本地游、周边游、跨省游、出境游有序复苏,各地文旅局领导干部“变装”代言,花样展示城市特色,带动全国文旅部门“内卷”。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3.1%,携程平台上国内外旅行订单皆迎来近三年来的巅峰。作为具有显著综合带动作用的消费领域,文旅消费不仅能有效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消费,还能通过与其他产业或领域的融合发展带动整体流量,成为各地激发消费活力的热门增长点。
▶ 北京市启动 “开门迎春”2023北京文旅消费系列活动,发布漫步北京主题游线路,并计划联动多区开展主题活动。
▶ 上海市将实施“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提升城市文旅品牌国际影响力。
▶ 广州市举办“2023超级文旅嘉年华/文旅市集系列活动”,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积极搭建文旅跨界融合发展创新平台。
▶ 天津市充分发挥文旅资源禀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积极打造特色消费场景,以节兴市,以节兴商,以节聚势。
▶ 济南市推出“引客来济”计划,持续擦亮“泉城济南”文旅品牌,将“网红”变“长红”,打造文旅新场景、新空间、新点位。
▶ 浙江省将2023年定为“文旅消费提振年”,举办与春夏秋冬同步的四季文旅消费季。当前已经启动的春季消费季包含 “惠游浙江”、 “畅游浙江”、 “艺游浙江”和 “潮游浙江”等4个板块。
图:部分城市鼓励文旅消费举措
热点4:培育夜间消费场景,做大消费“新舞台”
夜间经济繁荣程度被看作是一座城市经济便利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夜间消费已成为城市消费的“蓝海”。近年来多地陆续出台了关于发展夜间经济的政策举措,从搭建场景、培育热点、完善配套等多方面支持夜间经济发展。在今年的促消费工作中,夜间消费也成为各地激发消费活力、挖掘消费潜力的重要发力点之一。
▶ 北京市发布促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打造“夜京城”城市名片、升级夜间消费“文化芯”、 激活城市夜间消费“烟火气”等举措打造“夜京城”。
▶ 上海市将加快构建1+15+X夜间经济整体布局,塑造24小时活力城市。
▶ 重庆市将“夜经济”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动力,对多个特色夜市景区提档升级,启动首批夜间经济示范区创建。
▶ 长沙市以打造“24小时城市”为目标培育了一批特色夜消费街区,今年将重点打造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峰会等节会,首发全国城市夜经济活力指数等。
▶ 武汉市发布《进一步促进夜游经济发展若干措施》,将培育一批 “夜生活”打卡地,定期编撰《武汉夜游指南》,通过多种惠民措施吸引夜间消费。
▶ 洛阳市以夜间文旅经济发展为引领打造“夜经济”典范城市,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地方促消费系列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今年将继续丰富夜间消费业态,点亮古都“夜经济”。
图:部分城市鼓励夜间消费举措
热点5:打造特色消费品牌,打造消费“新名片”
城市品牌是展示城市形象的手段,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志,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一部分。城市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地重视,各城市纷纷从不同角度进行城市品牌塑造,消费领域也不例外。在这一轮消费热潮中,多地紧扣城市特色,融合消费特征,不断创新搭建新场景、激发新动能,打造城市特色消费品牌,因地制宜“抓眼球、提热度”,为恢复和扩大消费起到积极作用。
▶ 北京市打造“水岸经济”,在亮马河、永定河、三里河、北运河等河湖水系,支持滨水商业、文旅运动发展,创新消费和休闲场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 广东省促进“流量消费”,开展“流量新消费 粤购新生活”主题活动,推动商流、客流、平台流、消费信息流、数据流更好地融通流动,实现“流量”变“销量”。
▶ 南京市推进“小店经济”,自去年12月起推出“小店计划”,实施“引流聚气、数字升级、降本增效、便民服务、示范引领”五大行动,积极聚小店人气,助小店复苏。
▶ 厦门市打造“舌尖消费”品牌:厦门市出台《2023年厦门市培育发展新型消费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工作方案》,提出将加大闽菜推广力度,支持传统餐饮跨界融合发展,激发餐饮消费新动能,打造“舌尖消费”品牌。
▶ 四川省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四川省在《关于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加快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品牌的意见》提出打造四川独具特色的消费品牌—“蜀里安逸”,加快培育特色消费品牌,打造多元融合“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
图:部分城市打造特色消费品牌
四、智库建议
消费工作的一端连着需求,一端连着供给。我国14亿多人口中,中等收入群体4亿多人,且正在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具有超大规模优势的消费需求和潜力的释放必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据《2023年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报告》显示,未来一年,55.6%消费者将会“消费升级”。当前发展环境下,释放消费需求、挖掘消费潜力、培育新型消费、强化效果跟进,以消费拉动供给、以供给升级消费应成为促消费工作的底层逻辑。
释放消费需求。从需求侧出发,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供更多便利、优惠,营造良好的消费营商环境与消费氛围,让被推迟的消费得到恢复,被抑制的消费得到释放。
挖掘消费潜力。从供给侧出发,努力创造更加丰富、特色、迎合消费趋势的场景和环境,整合消费主题、消费环境、消费场景等打造更丰富的消费体验,进一步引导消费、激发消费。
培育新型消费。供需两端发力,结合区域发展和工作特征,引导鼓励社会多方协同开发更多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在满足当下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品质需求的同时,为未来供需两端同时提质升级打基础。
强化效果跟进。动态监测消费促进工作效果,密切跟踪消费趋势和消费热点,及时调整优化政策细节,有的放矢切实激发消费活力,发挥最大政策效能,让促消费热点真正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