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tank Report
——
导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的深刻论断,多次强调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为了更全面理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更深层次思考社会现象,民生智库秉承“为社会思考、为国家献策、为人民发声”使命,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集中思想智慧,编纂新书《社会调查与评价》。新书已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为更好地交流探讨,现摘取书中精选内容陆续推出。今日分享《政府治理调查与评价之政府绩效(二)》。
关键词:政府绩效、调查评价、主要成果
绩效(performance)是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绩效管理最早起源于企业,作为提升生产效率、促进目标实现以及提高组织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在改善公司绩效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绩效自20世纪70年代成为公共管理关注焦点以来,经历了50多年的探索,国内外实践均表明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效能的必要途径,政府绩效社会评价与调查是公共管理领域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政府绩效调查评价重难点分析
(一)业务领域重难点
进一步深化全员理解认知是重难点。虽然目前我国政府机构人员对于绩效管理的观念不断熟悉和深入,但部分部门或成员对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质仍认识不充分,仍有人对政府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目标理解停留在为评价而评价,尚不能深刻理解绩效管理重在促进提升闭环管理。绩效管理闭环的后半篇文章重视程度有待提升,政府绩效管理理论研究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强化抓手和减少负担存在现实矛盾是重难点。绩效管理和评价是推动工作的有效抓手,通过全面综合的绩效评价有助于掌握工作进度、工作成效和社会评价,但实际工作中常因为评价、考核而引起抵触情绪。如何有效发挥绩效的监控反馈功能,既能充分摸清实际情况,又不增加评价负担;如何使绩效评价机制既能激发工作积极性,又能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是绩效管理工作重难点之一。
(二)工作推进重难点
确保绩效评价的公平性是重难点。政府机构内部职能多样、岗位性质复杂,几乎无法设计一套完美的评价体系。绩效指标需要既体现组织整体要求,又要考虑部门和岗位特殊性,确保指标既有统一性又不失针对性。绩效管理往往与奖励和激励机制挂钩,如何公平合理分配资源,确保实现评价结果有差异但又差距不夸张是重点。在结果应用方面,要确保激励机制既能激发员工积极性,又不失公平是协调中的重难点。
时间紧、任务重、做好多头协调是重难点。绩效管理过程中,不同层级、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影响绩效评价的公正性和效率。绩效管理部门往往需要多头沟通,且绩效评价工作经常集中在年末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提高沟通效率是重点。另外,绩效管理全流程往往需要跨部门协作,协调部门间的合作,确保资源共享和责任共担,这是一项复杂任务。
(三)第三方调查重难点
合理匹配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调查方式是重难点。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调查方式三者匹配不当,将会较大程度削弱政府绩效评价结果的质量,因此如何做好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调查方式、评价主体和调查方式等各方面精准匹配,避免指标样本回收困难或样本数量不满足统计学意义、公众无法评价或随意评价等现象是重难点。
提升数据有效性,保证数据质量是重难点。社会公众评价,尤其通过开放平台网络问卷调查回收的数据,难以避免会回收到一部分刷题、敷衍作答等无效答卷,对最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有一定影响,甚至影响各单位下一年工作导向。如何将无效问卷从数以万计的问卷数据中甄别出来,是提升评价结果质量的重难点。
引导社会公众更积极地反馈意见建议是难点。社会公众的反馈是发现问题、挖掘需求的重要来源,有助于帮助政府优化提升未来工作。如何提升社会公众建言献策的积极性,避免因为社会公众反馈信息不足而影响评价工作的效果是社会评价与调查需要注意的重难点。
(四)解决思路
强化充分有效沟通。通过有效的多方沟通,促进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利益方共享信息、交流观点,增进彼此的理解,形成对评价目标、工作流程、预期成果等方面的共识,减少误解和抵触情绪。同时更清晰地了解各方面的资源需求和可用资源,形成更合理的资源配置决策,确保关键任务得到充足的支持。
立足社会公众视角。选取政企政民沟通交流中能有效感知、有针对性、有应用性的工作方面作为共性指标内容,实现“公众可评、部门可改”。研究设计更加具有代表性、时效性的评价方面,促进和引导作风转变、效能提升。问题设计中选择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相关指标加以解释、举例说明,加强公众和企业对指标的理解,提升评价结果精准性和科学性。
探索分级分类有效途径。在确保绩效指标与组织目标紧密相关的基础上,根据组织、岗位或工作性质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评价重点,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评价内容或权重,确保为不同类别的评价对象设计差异化但又不失统一性和全面性的关键绩效指标。定期回顾绩效评价体系,收集反馈,根据组织发展和市场变化进行调整。
二、政府绩效调查评价的主要成果
(一)前期成果
1.评价指标体系
(1)综合绩效指标体系。作为呈现政府机构综合表现的指标体系,综合绩效指标一般统筹评价政府机构内部履职和外部服务情况,同时作为强有力的抓手,可将年度重点工作纳入综合绩效指标,体现绩效的时效性。服务型政府时代,社会公众满意度也是综合绩效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004年人事部(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设计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我国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虽然该指标时效性不强,但仍对开展整体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见表 4-2。
浙江省持续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导向明确、规范管用、具有浙江特点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对省级政府绩效考评实行分类考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5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级指标,见表 4-3。
(2)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财政部印发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设置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参考),通过项目的决策、产出、过程、效益四个维度开展绩效评价,见表 4-4。
(3)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满意度评价作为政府职能绩效评价中的重点调查内容,在政府绩效评价工作中具有较高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一般来说,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其中共性指标是指各政府部门共性绩效要求,如履职履责、协调指导、政务服务等;个性指标是指不同个体可感知到的不同事项,可以选择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作为个性指标内容。同时,根据评价对象的职能性质不同,可进一步设计分级分类指标体系,见表 4-5。
2.调查问卷
问卷是评价与调查工作的主要载体之一,问卷设计的好坏、质量高低将影响评价与调查数据获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进而影响评价质量。框架科学、内容完备、逻辑清晰、长短适量的问卷是保障评价与调查工作质量的关键之一,见图 4-1。
3.座谈提纲
座谈访谈是评价工作里聚焦主题获取深度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提纲质量决定座谈访谈信息获取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好的提纲应能引导被访者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乐于表达且愿意分享,通过科学的设计获取评价工作所需信息。
(二)过程成果
1.工作周报
通过每周形成工作周报,既能形成及时的工作总结和计划,又能确保关键决策有所留痕。工作周报根据不同评价工作的周期、目标、内容等不同而不同,一般至少应包含本周工作总结、下周工作计划两部分。
2.进度监测表
政府绩效评价工作具有时效性、周期性,通常需要在短期内完成一定量的调查覆盖面和样本量,定期开展调查数据监测是保障工作进度和质量的方式之一。数据监测表按日更新、按周更新,便于工作各方充分了解进度、掌握信息,见表 4-6。
(三)终期成果
1.总报告
总报告是评价工作的全面呈现,应对评价工作的依据来源、调查实施情况、评价结果情况等进行详细描述,讲全“评价故事”。根据不同行文习惯及阅读群体,总报告的篇幅、结构、重点有所差异,应重点突出评价体系(包含体系研究、设计、执行等)、评价结果和评价分析。评价分析的质量是总报告质量的关键体现。好的评价报告应有逻辑有条理、有现象有分析、有数据有案例、有亮点有问题。
2.分报告
分报告是用于反馈至评价对象,引导评价对象改进提升的重要渠道,在不同评价工作中应用的力度和广度不一。但总体来看,分报告应重点体现反馈、沟通、指导功能,积极促进绩效改进。分报告的结构不宜复杂、内容不宜宏观,应体现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指导行动。
3.问题清单或整改建议清单
调查工作中通常会收集到部分非结构化、主观性、个例性问题或建议反馈,可梳理形成问题清单或整改建议清单,作为结论性成果同步输出。问题清单或整改建议清单的内容应更具象、更细化、更明了,让评价对象一看就知道改进哪方面、如何改进。
4.专项报告
结合不同的评价需求和评价内容,部分评价工作可形成专项报告。专项报告旨在聚焦某一个主题、某一类事项或某一类群体,深度分析挖掘发现某一类现象背后的浅层原因和深层原因,为解决政府工作中的堵点难点问题提供有效路径,助力绩效表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