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

Think tank Report

——

民生智库联合半月谈发布“2025年美丽中国我先行”调研成果
来源: | 作者:民生智库联合半月谈 | 发布时间: 2025-07-08 | 23 次浏览 | 分享到:
了解公众对美丽中国建设工作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家园

导读:为了解公众对美丽中国建设工作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家园,民生智库联合半月谈在去年调研基础上,再次开展“2025年美丽中国我先行”问卷调查。《半月谈内部版》2025年第7期以《美丽中国我先行,结果究竟行不行》为题发布了研究成果,内容如下:

图片 图片 图片

关键词: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


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及今年六五环境日“美丽中国我先行”主题,北京民生智库与半月谈杂志社在去年调研基础上,于5月8日至20日再次开展“2025年美丽中国我先行”问卷调查,共收集1253份问卷。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公众对美丽中国建设工作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家园。

关注度、认知度提升 

对于美丽中国建设工作的熟悉程度,与去年相比,美丽乡村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和美丽城市建设依旧位列前三,并且本次榜单中出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等三项“新内容”,分别占比41.34%、35.12%和29.53%。这种变化与三项内容在相关政策文件中不断被提及息息相关。三者关注度跃升,也是战略周期、发展转型与技术赋能三重因素共振的结果,标志着中国生态治理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塑造”阶段跨越。

2024 年和2025年全民参与美丽中国建设行动的变化情况

认知度的提升离不开媒体的大力宣传。本次调查显示,新媒体宣传成为公众了解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渠道(占比74.30%)。同时,公益广告宣传(占比66.80%)和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宣传(占比62.73%)相较于2024年均有大幅度跃升,分别增长33.33%和109.1%,仍是媒体宣传矩阵的主力军。同期数据对比表明,线下宣教活动(占比49.72%)、工作接触(占比40.38%)、其他渠道(占比0.87%)均大幅度下降,分别下降33.17%、33.26%和20.91%。由此可见,融媒体的新模式更受大众欢迎,成为获取美丽中国建设最新资讯的首要途径。公益广告具有引领社会价值取向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大众认可度不断上升。

行动力增强,全民共建共享 

公众更积极地投身于美丽中国建设,各项行动参与度相较于2024年均有所提升。调查显示,尤其是光盘行动减少食物浪费、节水节电、绿色出行、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公众参与均超过四成。数字平台互动(如蚂蚁森林、碳普惠、海洋公益等)、参与生态保护为主题的文旅活动、环境违法行为监督等三项活动也在今年出现于更多人视野中,均有不错的参与度。

洞悉公众参与的成因与意愿后,我们可以看出宣传推广对群众参与有明显的积极的影响,比如光盘行动对融媒体和数字宣传“新模式”的成功运用;一些数字化“新产品”逐步投入宣传中,如碳普惠等数字互动平台;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购买节能环保产品、闲置物品回收、无纸化办公等,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融合科技创新的“新特质”;融合创新的“新范式”不断涌现,吸引公众积极参与相关生态保护文旅活动,如北京房山区的“福满龙乡生态韵”生态嘉年华;一系列创新活动和产品迸发出市场化发展活力,逐步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环境建设新格局。

调查显示,相比去年,与家人及朋友共同参与、锻炼身体、兑换生活福利、参与的获得感、明确的参与途径等因素,更能吸引公众参与到美丽中国建设当中,而社会责任感和节省生活成本依旧是大家重点关心的问题。

公众希望在20个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其中,完善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噪声污染治理、大气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水环境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受到更多关注,在受访者的调研评价中均超过两成。

推动文旅和环保协同发展 

问卷调查显示,一是旅游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有机统一。30.09%的调查者关注以文化为核心,平衡生态与旅游;22.35%认为应限制旅游开发强度,严格保护生态;19.95%认为应优先发展旅游。在文化旅游和生态保护的平衡上,大家的意见虽较为分散,但都有协同发展的意愿,“留白增绿”的发展模式恰好弥合了间隙。

二是对于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超过七成的受访者仍希望优先保护环境,降低文旅开发强度。37.75%的受访者希望保持原生态,禁止商业改造,35.91%希望采用轻量化开发模式,仅有6.78%希望开发建设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以保护环境为初衷,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制化开发,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促进文化传承。

三是文化旅游开发可能带来自然环境破坏、文化商业化、社区生活受干扰、开发成本过高等风险和影响。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担心旅游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不可逆影响,而其他三者分别占两成,传统民俗表演失真、交通拥堵、物价上涨、资金浪费等问题也有一定关注度。

四是公众愿意参与本地生态与文化旅游规划的讨论。近九成受访者愿意参与各项生态旅游规划活动,其中21.23%的受访者希望参加政府组织的听证会或座谈会,33.04%希望能在线上平台提交建议,33.44%希望加入社区志愿者团队参与监督,仅有12.29%采取观望态度。

近两年积极影响公众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因素变化情况

五是用政策平衡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37.99%认为应对生态敏感区实施“零开发”,其他区域适度开发,“生态旅游认证”“社区旅游合作社”等新模式对受访者有一定吸引力,分别占三成左右。

整体稳定向好,仍有提升空间 

整体上,78.29%的公众对美丽中国建设情况表示肯定,相较于去年的77.7%有所提高。其中33.52%认为成效很好,同比下降29.13%,44.77%认为较好,同比增加47.27%。80.61%的城市居民表示肯定,68.60%的农村居民表示肯定,由此可见,农村的美丽中国建设工作还需提升。

公众对提升“美丽中国”建设效果最关键驱动因素的评价

2025年,公众对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的感知呈现显著差异,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领域(如居住环境绿化美化56.19%、生态文明宣传45.89%、绿色出行44.13%、垃圾分类43.10%)获得较高认可,而对噪声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土壤环境治理等专业性强的工作关注度较低。纵向对比显示,2024~2025年各领域认可度均提升,其中绿化美化、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及水气治理进步明显,但垃圾分类(34.96%)、绿化(33.36%)、一次性用品减量(32.24%)等仍存在较大的期待提升的空间,说明高参与度领域更易产生改进需求。

调研结果表明,公众对美丽中国建设核心驱动力的认知高度聚焦于全民文化培育(70%),同时强调严格执法、科技治理和市场化激励(各50%)的协同作用,而对刚性制度(30%)依赖度较低。在促进参与层面,增强惠民实效(40%)是关键突破口,需结合奖励机制、透明治理、氛围营造等多元措施,形成“文化引领—利益共享—制度保障”的参与闭环,最终实现以群众获得感为导向、社会共治为路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点击返回“智库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