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新加坡垃圾分类经验——以“零垃圾国家”为目标、以“3R”原则为核心
来源: | 作者:城市治理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0-05-06 | 987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垃圾分类方面,新加坡加强垃圾源头管控,充分实现垃圾的回收和重复利用
      新加坡素来以“花园城市”著称,拥有优质的人居环境和田园般的自然环境,这都得益于新加坡政府对环境卫生、城市绿化、净化与开发水源等方面的重视,尤其是在污染防治、水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效果,被联合国人居署给予极高评价。新加坡属于资源稀缺型国家,国土面积仅714.3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人口达到564万,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7896人。新加坡的固体废物产生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年增长,受有限国土面积条件的制约,建立科学高效的垃圾与废弃物收集系统对新加坡尤为重要,这是实现整个国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新加坡以“零垃圾国家”为目标开展环境建设,加强垃圾源头管控,充分实现垃圾的回收和重复利用,给予垃圾第二次生命。

一、各类垃圾分类方法

      新加坡的垃圾类别包括两大类: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在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设置上,蓝色垃圾桶用于收集可回收垃圾,绿色垃圾桶用于收集不可回收垃圾。蓝色垃圾桶又将可回收垃圾继续细分为四类并粘贴不同颜色标识:蓝色为塑料品、绿色为纸质品、红色为玻璃制品、黄色为金属用品。大件可回收物品需另行处理。

      新加坡政府在提倡垃圾分类投放的同时,注重源头减量,如避免过度包装,并在回收利用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下功夫。可回收垃圾一般被运至垃圾处理厂,分拣出金属、塑料、玻璃等品类用于再加工利用,其余部分经过加工处理制成砖头等建筑材料;不可回收垃圾一般被运至焚烧厂进行焚烧,最终通过无害化填埋方式处理。

二、垃圾回收及分类管理机制

      目前新加坡垃圾产生量约21000吨/天,其中60%被回收利用,垃圾处理量约8600吨/天,最终被运至填埋场的焚烧残渣及不可焚烧物不足1000吨/天。新加坡科学高效的垃圾回收及分类管理机制使得垃圾回收利用和减量效果显著。

(一)垃圾清运付费机制

      新加坡实行垃圾收运付费制度,针对普通居民每月每户收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费5-10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25-50元),缴费率近100%;针对工商业等企业按照垃圾产生量定期核定费用并实行阶梯收费,督促企业垃圾减量。新加坡垃圾收运处理费由垃圾收运公司代收并交缴纳至转运中心及垃圾焚烧厂。

      新加坡垃圾收运付费制度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回收利用率。垃圾收运公司回收垃圾进行充分利用,以获得回收利用价值赚取利润;在高回收利用率下,进入垃圾焚烧厂和转运站的垃圾总量减少,可为垃圾收运公司节省末端处置费用,促使各收运公司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最大程度实现垃圾回收利用。

(二)收运环节监管机制

      新加坡政府部门制定一系列固体废物处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包括《环境保护和管理法》《环境公共卫生法》《环境公共健康(公共清洁)管理条例》《环境公共健康(一般废弃物收集)管理条例》《环境公共健康(有毒工业废弃物)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新加坡各类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作出明确要求及处罚规定,对居民的垃圾投放行为、垃圾收运企业的收运效果进行监管。

      新加坡《环境公共卫生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在公共场所抛洒垃圾,并对非法倾倒废弃物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最高处罚可达1万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50207元)。在垃圾收运环节,通过非法倾倒处罚对居民行为及垃圾收运企业收运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100%的垃圾收运率。

(三)垃圾分类处理机制

      新加坡未强令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居民主要靠自愿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工作集中由垃圾收运企业完成,通过垃圾分拣中心的半自动及人工分拣线完成垃圾分类和打包工作,最终运至各垃圾末端处理设施。新加坡的垃圾处理设施包括1个转运站、4个垃圾焚烧厂和1个海上填埋场。

      垃圾收运企业将各类垃圾运至末端处理设施时,必须在运单上注明垃圾产生源头及类别。末端处理设施工作人员必须对各类垃圾进行检查,核实垃圾分类是否准确,不得将不适宜焚烧的垃圾混入焚烧垃圾,否则将面临严格处罚。

图:新加坡垃圾回收及分类管理机制

三、新加坡垃圾分类经验

      新加坡采取严格的垃圾回收及处理方法,以“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核心,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并通过资源化处理最大程度对垃圾进行循环利用。

(一)源头管控垃圾增长(Reduce)

      为从源头产生环节管控垃圾的快速增长,新加坡采取减少制造产品所需材料和包装的方式来实现。从2007年起,新加坡政府、工商界和非政府组织联合发起签署一项“自愿包装协议”。由于产品包装垃圾大约占新加坡日常生活垃圾重量的1/3,所以签署“自愿包装协议”目的是通过重新设计包装和再循环,达到减少包装垃圾的效果。协议要求签订协议的公司包括产品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等,需主动制定减少包装数量的标准。截至2016年,协议的签署促使新加坡共减少包装垃圾32000吨,节约近7500万新加坡元的支出。

(二)家庭和工商业进行回收利用(Reuse)

      新加坡鼓励家庭和企业进行废弃物再循环回收利用,学校、共管公寓和政府组屋全方位提供废弃物再利用设施。目前,在再回收利用方面,工业铁渣达到97%再利用,树木和木料达到69%再利用,塑料实现11%再利用。新加坡国家环境局(NEA)宣布将在2022年对饮料包装实施消费者押金制(DRS),提高饮料包装回收率,加速新加坡向零废弃和循环经济目标迈进。

(三)推动垃圾循环利用(Recycle)

      新加坡每天产生的垃圾仅有3%被填埋处理,主要因为废弃物再利用、焚烧和循环使用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垃圾末端处理量。新加坡的焚烧厂使用焚化技术使90%被焚烧垃圾转换为电力,利用混凝土再生材料使建筑垃圾再循环率达98%;利用电子垃圾的回收拆解,发展城市垃圾处理的新产业。


参考文献:

[1]杨艳梅.新加坡如何推动垃圾分类回收[J].智慧中国,2020(01):80-81. 
[2]彭婷婷,陈平,宋兹鹏,东方欲晓.垃圾分类其他国家做得咋样[J].中国商界,2019(08):78-79. 
[3]韩蕙,刘艳菊,余蔚青.新加坡固体废物收运系统[J].世界环境,2018(05):51-54.
[4]环卫科技网.新加坡:垃圾分类全靠自愿 垃圾回收完全市场化[EB/OL].http://www.cn-hw.net/html/guoji/201311/43100.html,2013-11-08.
[5]新华网.垃圾分类,还有这么多“洋玩法”[EB/OL].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9-08/04/c_1124834633.htm,2019-08-04.
[6]废塑料新观察.新加坡官宣:将对饮料包装实施消费者押金制(DRS)[EB/OL].https://3g.163.com/news/article_cambrian/F71STT6F05414HNL.html?from=history-back-list,2020-03-06.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