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城市绿地植株的选择和搭配
来源: | 作者:园林绿化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1-12-07 | 444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市绿地能够彰显一个城市的生命力,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何更好的进行城市绿化建设就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内容。

城市绿地能够彰显一个城市的生命力,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何更好的进行城市绿化建设就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内容。绿化植物的品种选择、搭配应用、施工技术都需要精心谋划,同时绿化工作要考虑如何与城市的文化传统底蕴相协调,才能相得益彰。

一、植物种类的选择

植物多样化是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形成不同的季相,不同植物的不同形态和习性(叶形、株形、高低、花色、花期、叶色等),也有利于形成多层次、多彩色、立体的景观。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冬季气候寒冷,室外植株不易存活,相对温暖多雨的南方来说,自然地貌单一,立地条件较差,城市中可用于配置的植物种类数量较少,群落结构会显得单调。近些年很多城市大力引进外来品种丰富城市生态环境,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气候水土不适应、植物生长态势差、养护成本高等。做好园林树木配置的前提是了解各种园林树木,应该首选当地常见、常用的园林树木,再适当引进一些新品树种保证生物多样性。

由于植物生长的长期性,生物链的复杂性,与环境极大的相关性,植物的引入必须慎之又慎,以保障环境与生物链的稳定。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要充分了解其需要的适宜温度、需要的光照条件、土壤的不同元素需求等因素,这些条件都影响并制约着植物的生长情况,也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绿地植物景观的良好性和稳定性。所以,城市绿化植株的选择和搭配工作必须切合实际,科学论证,稳妥推进。

每个城市根据自己所处位置,发展阶段的不同,绿化需求也不尽相同,需要根据自身城市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绿化植物。引入外来植物,要保障不会影响本地生物环境。选择绿化植物在注重观赏性、经济性的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论证。

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绿化植物的引入标准,优先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植物品种,同时注重选用与本土植物物种相近的植物,以利于引入植物的生存。与本土植物物种相近更加利于城市生态的保护,避免出现引入植物过度繁殖对本地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如薇甘菊、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葫芦等,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害,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其分布范围。

所以,在植物物种引入时要充分考虑植株特性,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以及生物链构成,避免影响本地生态环境。引入的植物还应考虑养护成本,以节约型为主,尽量选用多年生木本植物作为园林植物的主体,减少和降低城市绿化成本、提高城市绿化资金的使用率。引入植物的繁育与控制也是重点,要便于繁育,利于控制,避免出现水葫芦、薇甘菊等情况。

二、植物的生态要求

在绿地建设中,存在景观优先还是生态优先的问题。有时为追求美观,弱化了园林绿化的自然性和生态性,少了亲近自然的韵味。在城市绿化中,要注意平衡景观与生态的协调统一,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又要遵循美学法则,达到提升城市品味的目的。

根据不同环境需要,结合植株的生长特性,选择不同的树种。例如,在建筑物阴影里或阳光晒不到的地方,引入喜阴耐阴植物,建筑物窗前附近等位置不应种植过于高大的植物,以免影响采光。市区的植物必须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且对污浊的空气要有较强的改善作用,能够吸附与改善汽车尾气。树种的选择要避免影响生活环境,如悬铃木作为行道树,是很好的选择,但是果球干裂后毛刺会落到行人身上形成干扰,目前很多城市采取嫁接的方式减少悬铃果。还有很多城市90年代种植了大量的杨柳树,造成现在春季杨花柳絮满天飞的情况,不得不进行杨柳飞絮的专项治理,通过打药、更新换代、嫁接、伐除等手段,减少飞絮影响。

园林绿地的功能很多,但就某一绿地而言,则有其具体的主要功能。例如行道树,当然也要考虑树形美观,但树冠高大整齐、叶密荫浓、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抗风性强、耐土壤板结、抗污染、病虫害少、耐修剪、发枝力强、不生根蘖、寿命又长则是其主要的功能要求。

三、城市绿地的观赏性

如果绿化面积较小,那么绿化的植物品种的选用不易过多。对于面积较大的绿地,绿地布局要兼顾多样性和统一性,选好主调植物、配调植物。首先要有一、二种树种作为基调树种,使之广泛分布于整个园林绿地,同时,不同分区选择自己的主调树种,以形成不同的风景主体。植物合理布局应该是一种人化自然,植物配置时应审“形”度势,对一草一木均不可掉以轻心,既要掌握各种植物的习性、质地、形象、现在和将来的变化,又要熟悉植物与植物间的相互依存、烘托、借衬、掩映下所展示的群体美;既要考虑人工植物群落与立体环境和气候条件是否适应,又必须兼顾四周环境氛围是否亲和、融合、协调。

人工植被群落的构建,还要考虑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相结合,如想在短期内就取得绿化效果或中途适当间伐,就应适当加大密度。在垂直方向上,注意将喜光与耐阴、速生与慢生、深根系与浅根系、乔木与灌木等不同类型的植物树种相互搭配,以在满足植物树种的生态条件下创造稳定的复层绿化效果。

要考虑绿地不同季节的植物特性,保证随着季节变化,呈现四季特色的园林景观。在观形、闻香、赏色、听声等方面的有特殊观赏效果的树种植物,使得五官都获得不同的感受,应注意将在姿态、体形、色彩、芳香、声响等方面各具特色的植物树种,合理的予以配置,以达到满足不同感官欣赏要求的需要。如雪松、龙柏、龙爪槐、垂柳等主要是观其形;樱花、紫荆、紫叶李、红枫等主要是赏其色;丁香、腊梅、桂花、郁香忍冬等主要是闻其香;“万壑松风”、“雨打芭蕉”以及响叶杨等主要是听其声;而“疏影”、“暗香”的梅花则兼有观形、赏色、闻香等多种观赏效果,巧妙地将这些植物树种配置于一园,可同时满足人们五官的愉悦要求。[ 南林1992年《园林植物学》]

注重植物的文化寓意。如诗人画家常把松、竹、梅喻为“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比为“四君子”,这些都是利用园林植物的姿态、气质、特性给人们的不同感受而产生的比拟联想,即将植物人格化了,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

四、绿地植株的综合布局

植物配置就像写文章一样,先要确立的是风格、是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设计选材。要确立绿地景观的类型,进行布局,再进行植株种类个体的选择。而园林风格的设计与绿地的位置、地形、用途密切相关。根据目的不同,采取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布局。规则式园林多采用对称的配置方式以显示庄严肃穆,自然式园林绿地则应多采用孤植、丛植等较随意的配置方式,更多的园林绿地采用混合方式。

在绿量上乔木大于灌木、灌木大于草坪,大树愈多,冠愈大,叶愈密,生态效益愈好。由乔、灌、草结合,组成的绿地,其综合生态效益为纯草坪的5倍,因此要营造乔、灌、草结合的生态绿化模式。在城市中的重要节点和主要干道,对美观和视觉要求更高,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可采用乔木、草坪的形式,形成视野开阔、深远大气;在中小街道要绿树成荫,乔灌草结合;城郊绿地以大绿量的自然生态绿地为主,用以弥补城区绿地的不足,达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植株的结构布局需要依随绿地的地形地势,随势而建,使得空间景观的变化犹如做诗一样有韵律和节奏。另外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结合经济性、文化性、知识性等内容,扩大园林植物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服务于城市生活。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