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tank view
——
生态兴则文明兴。为打造和谐宜居、绿色发展的新首都,北京市不断厚植生态向好向优向美的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的生活幸福感。公园建设,成为北京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
2007年首次提出建设“郊野公园”,2012年起开展第一轮和第二轮百万亩绿化造林工程,2017年通过持续加大疏解腾退建绿、拆违还绿和留白增绿等方式,修建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北京市通过一系列举措,由“郊野公园环”到“城市公园环”,修补城市生态空间,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实现市民身边植绿增绿,切实提升了城市森林质量和居民绿色生活品质,提高了居民的绿色获得感。
相比于大尺度绿色空间,口袋公园虽小,但其在“城市绿色修补”方面作用不可小觑。民生智库梳理北京市打造精品口袋公园的政策与规划,总结了近五年通过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等途径建设口袋公园的成果,以及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为居民乃至城市生活所创造的重要价值。
何谓“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是与大型公园相较而言,也称为袖珍公园或迷你公园,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面积大多在1万平方米以下,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都是身边常见的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最初诞生于上世纪的美国,最早是1963年5月在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提出的“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的提议,它的原形是建立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Midtown Park),或称口袋公园系统。1967年5月23日,纽约53号大街的佩雷(Paley Park)公园正式开园,这一新形式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问世,标志着口袋公园的正式诞生。
对于人口密集、建筑林立、寸土寸金且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北京来说,口袋公园是通过碎片化增绿、见缝插绿等方式改善局部环境、传承历史风韵的绝佳选择。
政策引领 规划先行
2017年9月,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第27条提到“加强城市修补,坚持‘留白增绿’,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内容指出,要“因地制宜,增加绿地游憩空间”。具体做法即“通过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等途径,增加公园绿地、小微绿地、活动广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游憩场所。”
2017年10月,北京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启动“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率先在东西城启动10个试点项目,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重点在四大方面提升北京市公共空间,打造人本空间、绿色空间、文化空间、智慧空间。其中,“绿色空间”即指,“让环境更宜人体验更丰富。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墙见绿、立体增绿等方式实施多元增绿,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精品口袋公园、屋顶花园,增设一批兼具艺术性、生活性的城市家具小品,营造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和丰富的公共空间体验。”
2019年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入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促进首都生态文明与城乡环境建设动员大会。强调城区要着力城市生态空间织补和生态修复,强化“留白增绿”,做到每个城区都有1处以上一定规模的城市森林,每个区都要新建一批口袋公园、小微绿地。
2019年10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发布《北京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在”规划思路“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城区森林公园和小微绿地,解决公园服务盲区的问题,精准谋划建设公园和小微绿地,增加可达性,使市民便捷享受游憩空间。”这一要求精准“狙击”大城市中的公园服务盲区问题。
因地制宜 见缝插绿
2018年,北京西城区东福寿里胡同南口新建起一座800多平方米的小公园——东福寿里口袋公园。自此,为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充分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和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北京市开始在居民密集区域建设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在实施“城市公共空间改造项目”的近五年中,绿色在北京城区的高楼大厦间迅速蔓延。核心区、中心城、城市副中心和平原新城通过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等途径,建设了460处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
到今年为止,北京城区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可以到达86.8%。目前,北京比较有名的口袋公园分别是香河园口袋公园、校尉胡同口袋公园、京韵园、红门霞栖公园、玉兰香雪公园、牛栏山镇军营村口袋公园、后晏子村口袋公园等。“十四五”期间,北京还将结合街区更新、“疏整促”专项行动、背街小巷治理,将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打造成集生态、景观、功能为一体的高品质公园绿地,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和市民需要。
口袋虽小 考验真功
口袋公园虽小,却称得上”五脏俱全“。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为居民创造了公共交往、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的场所,实现了城市生活的“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转角见美”。从因地制宜的规划理念到精心设计的景观呈现,无不充分发挥着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态性、观赏性和功能性。其特点在于因空间有限而在景观设计上更具集中性和选择性,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兼具,游道和健身休闲设施皆备;因靠近居民居住区而在环境选取上更具便利性,选址通常围绕居民区,公园设计因地制宜满足居民直接需求,更加贴近居民日常生活;因主题突出而凸显区域特质和文化性,许多口袋公园选址地的前身或是历史遗留场所或具浓厚的历史记忆,更易形成某一区域的主题性文化公园。
口袋公园虽小,然其如何消化“不讨喜”的犄角旮旯,如何发挥闲置空间效益最大化,如何对街巷旧肌理做出新突破,做到精准建绿、盲区建绿,实现有效的“城市修补”和空间见绿,则是考验公共绿地精细化管理水平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