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优势与举措
来源: | 作者:市场监管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1-09-06 | 508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全球消费市场发展的制高点,是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是引领全球消费创新的风向标。同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是国内消费市场升级的高级形态,是对接全球消费市场、吸引全球消费者的枢纽和平台,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核心功能,是具有丰富消费内容、高端消费品牌、多样消费方式、优越消费环境,能够吸引全球消费者高度繁荣的消费市场。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既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立足新阶段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和构建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迫切需要。2019年10月,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快培育建设具有国际水准和全球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城市”,提出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作为国家首都城市,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优势条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2021年7月19日,商务部在京召开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推进会,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一、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优势

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一)“四个中心”核心优势,国际化程度逐步加深

北京“四个中心”功能提升,带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总部在京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50余家,位列全球第一,在京外国机构3万余家,亚投行等重要国际组织总部都在北京落户,北京国际化程度愈加升高。同时亚太经合组织北京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圆满成功,未来即将举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的全面开放水平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大幅度提高。2020年全球城市排名中,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洛杉矶、芝加哥、北京、新加坡、华盛顿,被称为新时代的“世界十大国际大都市”。

(二)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排名居全国首位

北京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连续两年在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排名第一,为中国营商环境世界排名的大幅提升和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一些指标的改革上,开创先河,作为标杆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三)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独特的条件和优势。近十年来,北京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屡创新高。据公开统计数据,2019年本市旅游总收入6224. 6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 3. 2 亿人次,旅游餐饮和购物总额3281.9亿元,占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27%。

图  2010-2019年北京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情况

(四)收入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升级需求旺盛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稳步增长。2008年至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九年位居全国首位,北京成为全国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52530元上升到2020年的69434元。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16年的35416元到2020年的38903元。2015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实行离境退税政策,全市范围内已备案的退税商店500多家,有效地吸引外来消费。北京服务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居全国首位,为消费扩容提质和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奠定了基础。

图  2013-2020年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支出情况

二、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举措

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立足于建设成为彰显时尚的购物之城,荟萃全球风味的美食之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全球旅游目的地,引领创新生态的数字消费和新型消费标杆城市,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体育、教育、医疗、会展系列“城市名片”,并将实施“十大专项行动”:

(一)消费新地标打造行动

打造优势互补、特色凸显的消费地标,全力提升“北京消费”的全球吸引力。打造彰显文化时尚魅力的消费地标,依托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推进王府井商圈“商业+旅游+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消费集群国际竞争力,依托华贸、国贸、SKP等商业综合体,加快形成千亿级国际化商圈。建设新型消费圈,以环球主题公园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布局一批高品质消费设施。布局“多点一区”消费新载体,将回天地区打造成“商圈+生活圈+夜经济”消费重镇。发挥“双机场”优势,建设空港型国际消费“双枢纽”。加快商务领域城市更新,持续推进传统商圈、传统商场改造升级。打造京津冀城市消费联合体,建设环京2小时旅游消费圈。

(二)消费品牌矩阵培育行动

构建“集聚、传承、孵化”全链条培育体系,集聚优质品牌首店首发,进一步擦亮老字号金字招牌,大力培育孵化新消费品牌。打造“美食、时尚、绿色”多元化消费品牌,荟萃全球餐饮品牌,打造时尚品牌活动风向标,加快绿色消费城市建设。

(三)数字消费创新引领行动

整合“新基建、新场景、新供给、新生态”关键要素,全力打造数字消费标杆城市。布局数字消费新基建,到2022年实现市级重点商圈等区域5G网络商用示范应用全覆盖。推广数字消费新场景,试点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丰富数字消费产品新供给,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型产品研发应用。培育数字消费新生态,推进智能制造、反向定制数字零售等数字经济新模式。

(四)文旅消费潜力释放行动

发挥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旅消费产品。推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之城、书香京城。实施“漫步北京”“畅游京郊”“点亮北京”计划。开展“非遗+旅游”“非遗+互联网”等合作。培育“北京网红打卡地”。优化全市5A级景区布局。

(五)体育消费质量提升行动

抓住冬奥契机,打造全球顶级赛事聚集地和冰雪项目消费目的地。培育一批全球顶级赛事,打造“中网”“北马”等城市名片。支持北京国际雪联单板滑雪大跳台世界杯等高水平国际赛事在京举办。丰富多样化体育消费供给,优化布局多层次体育场馆设施。    

(六)教育医疗消费能级提升行动

提升国际教育、国际医疗服务能级,着力提高中医药康养消费吸引力。做强“留学北京”品牌,完善国际学生招生、教学和服务等政策。提升国际学校服务能力,在“三城一区”等重点区域新布局一批国际学校。提升国际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创新国际医疗服务结算方式。开发中医药康养特色旅游资源。扩大老年康养消费供给。

(七)会展消费扩容提质行动

通过补短板与锻长板双向发力,打响会展消费城市名片。加快补齐设施短板,推进新国展二三期等项目建设,打造组团式会展综合体。提升品牌展会辐射带动效应,持续提高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展会影响力,培育数字经济等“高精尖”领域的展会项目。

(八)现代流通体系优化升级行动

通过完善设施、优化布局、拓展渠道、提升服务多维联动,构建高效畅通的商贸流通体系。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顺义空港等物流基地提质升级。优化流通网络布局,加快完善生活必需品“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物流网络。创新流通发展方式,推动有特色的市内免税店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增加离境退税商店数量。提升流通配置服务能力,鼓励发展优质买手团队,试点扩大进口中高端日常生活消费品和高科技消费品。

(九)消费环境新高地创建行动

着力优化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监管环境,打造全球消费环境新高地。营造国际一流的政策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和营商环境改革。打造配套完善的服务环境,打造“有温度的北京服务”。塑造诚信创新的监管环境,在市级重点商圈探索开展“条块结合”综合执法试点。

(十)消费促进机制协同保障行动

加强组织协调,成立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市级工作专班。加强监测评估,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打造优势互补、特色凸显的消费地标,全力提升“北京消费”的全球吸引力。加强推广,不断提高北京消费的国际认知度和美誉度。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