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tank view
——
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优势条件。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将实施消费新地标打造行动、文旅消费潜力释放行动、体育消费质量提升行动等“十大专项行动”。但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挑战。民生智库通过梳理分析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面临的挑战,结合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一二参考。
一、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挑战
北京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北京房价较高,对群众消费能力具有一定挤占效应,不利于充分释放消费能力。
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文化体育等享受型消费需求逐步提升,但与需求相匹配的文化体育公共基础设施与场地建设尚有短板。
三是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与本土知名品牌供给相对不足。在缺乏足够多的国际知名品牌、免税店的同时,本市知名品牌也显不足,未能形成具有本土特色和一定影响力的消费品牌。从供给层面来看,本土部分老字号品牌也未能与时俱进,形成响当当的品牌影响力。
四是旅游供给有待升级。随着国民文化素质不断提升,普通跟团游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精品文化游、美丽乡村游、亲子休闲游等特色旅游供给仍需丰富,相关配套的旅游文化设施仍需完善。此外北京属于内陆城市,在交通方面,仅靠陆运和空运支撑,没有海运,国际贸易往来也受到部分影响和制约。
二、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政策建议
结合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积极顺应消费升级需要,不断优化消费结构,丰富消费供给,早日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一)优化消费品供给结构,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一是汇聚全球品牌,丰富供给层次。打造面向全球的消费市场,增强对全球资源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着力集聚全球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服务,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梯度、不同需求的消费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二是加强本土品牌建设,打造城市消费名片。鼓励老字号品质升级,增加更安全实用、更舒适美观、更有品味格调的产品供给,打造本地城市消费名片。
(二)发展数字消费,培育消费新模式
数字消费是指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消费方式和消费管理模式,包括对消费领域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消费活动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存储和分析,消费者获取消费信息方式、支付方式、消费体验方式的数字化,比如,“云消费”、“云逛街”、“云旅游”、“云阅读”等新的消费模式,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机器算法对企业和个人消费活动进行消费引导与促进等活动,推动消费服务向智能化和差别化管理发展。促进数字消费与行业应用深度结合,大力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在线娱乐、文化消费等新的消费模式与场景。
(三)挖掘旅游升级需求,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
尽管北京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起步早发展快,但与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受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影响,郊区周边游、乡村特色游等中短程旅游产品更受欢迎,但是面临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旅游产品和服务种类有待丰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二是精品文化游、亲子游等旅游产品种类有待丰富完善。
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旅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一是引导扶持旅行社、平台等市场主体在精品文化游、亲子游、特色游等产品类型上多做创新,丰富产品或服务供给的同时注重树口碑、出精品,从源头推进旅游消费升级。二是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等战略,积极推动郊区周边游等中短程旅游产品与当地文化产业、科创产业、现代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文化游、科技游、休闲农业体验等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三是完善郊区、景区周边交通等配套基础设施,打通景区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
(四)优化完善场地设施,推进文化体育消费
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和国民自身素质观念的提升,文化体育这类属于发展消费及享受消费范畴的需求逐步增加,健身、运动、亲子体育游都是呼声渐高的消费领域。北京受房价和城市发展空间限制,在文化体育硬件设施布局上仍有较多不足,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为此,建议从以下方面优化完善场地设施,推进文化体育消费:
一是以青少年为重点人群推进社区及周边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统筹考虑青少年的体育锻炼需求,在城市公园、社区、小区内规划建设与校内体育教育相衔接的各类体育活动设施,鼓励社会单位利用社区体育设施、体育活动场地等,作为丰富学生课余服务的有效途径,为学校体育提供衔接性、辅助性的服务,实现相关设施的功能拓展,达到合理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二是探索通过政府出台鼓励政策、牵头建立引导基金等方式,鼓励有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的企业对公共体育馆所等进行升级改造,配置种类丰富、有科技元素、体验性强的体育建设设施,提高公众参与运动健身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布局更多公共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公园文化中心等场所设施,营造全面受益的文化氛围和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