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发布一周年之际,为了解公民践行生态环境行为的基本状况,引导和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组织联合民生智库开展问卷调查与分析并对外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面向不同群体集中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回收有效样本13086份,范围覆盖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市)。
报告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中的公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与行为表现调查结果逐条进行比照,展示了多领域、多维度、不同群体的特点,既有利于公众更加积极地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又有助于推动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部分报告内容分享如下:
1、调查发现,公众普遍认可自身行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能够“知行合一”。尤其“不购买使用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或其他制品”做的“非常好”或比较好和“总是”或“经常”“随手关灯、及时关闭电器电源”的公众数量占比最高,生态环境行为表现最好。调查显示,传统节庆习俗和生活方式中不符合环保理念的行为习惯已发生扭转,绿色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
2、从问卷调查的整体上看,垃圾分类公民认知与行为差距较大。公众认为影响自身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是“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和“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所以没必要分类投放”;四大区域中,东北和东部地区公众的垃圾分类自我评价相对较好,认为自身做的“非常好”或“比较好”的人数占比最高。
在本次调查中,民生智库结合以往调查与分析技术经验,在研究设计、抽样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支持,科学助力《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的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