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中外垃圾分类终端处理比较研究
来源: | 作者:城市治理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0-05-20 | 420 次浏览 | 分享到:
聚焦瑞典和我国台湾地区垃圾分类终端处理模式,分析和总结相关经验,为北京市提供启示
      据统计,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每年产生的垃圾量将近10亿吨,其中大部分被掩埋掉。经过多年填埋,我国目前可用作填埋的土地已变得十分有限,急需解决“垃圾围城”问题。为此,北京市于2020年5月1日推行垃圾分类新规。垃圾分类的根本目的是减少垃圾最终产生量,只关注垃圾分类远远不够,还需将关注点上升为垃圾最终如何处理。只有产生的垃圾得到妥善处理,垃圾分类才有意义。本文将聚焦瑞典和我国台湾地区垃圾分类终端处理模式,分析和总结相关经验,为北京市提供启示。

一、瑞典与我国台湾地区垃圾处理特点

1、瑞典

      瑞典的垃圾处理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近年来其垃圾利用率已高达99%,无法进入资源利用循环系统的垃圾仅占总量的1%。

      在瑞典,厨余垃圾发酵,转化成沼气,为汽车和公交车提供能源,剩余的渣滓用来做堆肥。一般垃圾经回收后,用于焚烧发电。据调查统计,燃烧4吨垃圾产生的能源相当于燃烧1吨燃油产生的能源。瑞典作为一个北欧国家,一年中有 8个月左右的时间需供暖,这需要大量资源供给。瑞典巧妙利用焚烧垃圾时产生的能量来加热水炉中的水,给瑞典将近五分之一的家庭提供了暖气。而加热水产生的蒸汽,又通过发电机组为 5 %的家庭提供廉价电能。除此之外,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和烟雾,在经过特殊过滤处理后,加工成固体产物,用作填满废弃矿坑。燃烧后的残渣作为修建道路的材料。

      对于可回收垃圾,瑞典在分类细化后,进行资源循环利用。和其他国家相比,瑞典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有更为成熟的资源再利用技术。例如,瑞典可以将回收后的塑料瓶实现一比一还原,即用压缩分解后的原料,制作新瓶子。最后无法再利用的1%垃圾被填埋处理。垃圾处理在瑞典不仅可以循环利用资源,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一家12人的垃圾处理厂,每年盈利额高达550万欧元,相当于4235万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瑞典垃圾处理体系有覆盖面积广、处理污染小的特点。瑞典的垃圾运送管道会覆盖整个城市,民众只需将垃圾分类投放至垃圾管道,通过管道运送至垃圾处理厂。瑞典的垃圾焚烧工厂通常建在市区内,多层净化过滤装置解决了垃圾焚烧带来的污染问题。在焚烧环节,瑞典采用净化技术,将绝大部分有害气体净化,使最终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

瑞典垃圾分类处理

2、我国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十分注重垃圾资源化处理,但因起步晚,还与瑞典有一定差距。在台湾,清洁人员将各类垃圾统一收走后,再进行处理。由于掩埋垃圾会发出异味且有发生火灾的风险,加之面积有限,近年来台湾地区处理一般垃圾,通常采用焚烧方式来替代传统的掩埋方式。可回收垃圾被回收后,送往垃圾回收点,进行更严格细致地二次分拣。根据垃圾的细化分类为玻璃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进行回收再利用。针对剩余的少量不可回收垃圾,则采用焚化处理,燃烧垃圾产生的能量转化成电能,进行合理利用。燃烧垃圾后产生的灰质,被收集后运送至炼钢厂以及水泥厂作为建筑原料,而产生的底渣作为填充物用于铺路。

      与瑞典不同,我国台湾地区将厨余垃圾细化成生垃圾和熟垃圾两类。熟厨余垃圾制作成饲料送到养猪场喂猪。台湾地区规定分类后的熟厨余经预处理(即去除塑胶袋等杂物,对厨余细碎)再经高温蒸煮、添加营养物质几道程序后,制作成猪饲料。生厨余垃圾用来堆肥,即在厨余加入特制除臭菌。这种菌由米糠、黄豆粉、油泊、乳酸菌等拌合而成,可除臭、帮助分解。堆肥方法是每放入五厘米已沥干水份的厨余洒上一层菌种,每天开桶不超过三次,每次加入厨余都加一层菌种,等桶装满,密封桶盖约3个月后,就可取出,作为有机肥料使用。目前,台湾地区有部分民众仍以耕种为主要收入来源,因此非常鼓励民众将厨余垃圾进行家庭堆肥,用来种植作物。这样做既减少运输成本,又减少运输二次污染的风险,还为民众带来了经济效益。

台湾地区垃圾分类处理

二、北京市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二十年前,北京市开始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但垃圾分类及处理的效果却不显著,其原因与未形成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有着极大关系。近几年,为更好地对垃圾分类及后续处理进行资源整合,北京市政府积极学习相关成功经验,并实施组建了北京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

      在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中,经分类和回收后的垃圾还将经历再资源化、最终处置和再生资源销售三个阶段的处理,最终实现垃圾处理的最终目的——垃圾最终产生量减少,资源利用率增加。基于北京市垃圾分类模式和垃圾处理实际需要,园区内已建设了各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区,将垃圾回收利用,例如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垃圾堆肥、沼气发电,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燃烧发电等。

北京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

      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目的在于将北京的城市垃圾处理模式建设成“大循环、中循环、小循环”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其中“大循环”是指园区与城市之间形成的循环,即城市中产生的垃圾在经过园区内部设施处理后,形成电力、燃气、肥料、塑料等资源再回归到市场中;“中循环”是指园区内不同处理设施之间的资源循环,即餐厨垃圾处理厂产生的肥料,被内部利用,绿化园区等;“小循环”是指园区内垃圾处理技术和产生衍生资源的再利循环,即垃圾处理厂模仿瑞典模式,将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衍生热能为自己供暖使用。

三、经验和启示

      垃圾处理是垃圾分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早已意识到垃圾处理重要性的瑞典和我国台湾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处理模式。其中可以获取的经验和启示如下:

1、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

      从前期垃圾分类到后期垃圾处理,瑞典和我国台湾地区都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链条式产业。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在运行过程中需各个环节的参与者相互配合、相互合作。通过产业链运作,将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变废为宝,成为可重复利用的资源。例如利用厨余垃圾产生沼气能源,燃烧垃圾产生热能和电能,可回收垃圾实现资源再利用,燃烧垃圾产生的残渣和灰土作为建筑填充物等。一方面,原本废弃的垃圾产生可观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垃圾的最终产生量减少,而资源利用率却大幅上升。

      目前,垃圾处理在内地还处于初级阶段,虽可吸取相关的垃圾处理经验,但仍需根据我国国情做适当调整。北京市政府虽已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但还需加大力度整合垃圾处理产业链,以确保垃圾分类后的处理顺利进行。结合瑞典和我国台湾地区垃圾处理模式,可以看出,从前期垃圾分类到后期垃圾处理,内地的产业链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在政府倡导垃圾分类工作的同时,还应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资源化程度低,各个部门相互割裂,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如产业链存在问题,即使分类也无法通过相应处理达到最终垃圾减量、资源再利用的效果。因此,政府部门首先要做的是对垃圾回收分类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和部门进行整合,再结合实际情况,推行适当的分类处理运作模式,建立终端处理设施,并将处理后产生的资源能源重新带回到市场中。

2、充分利用衍生资源

      瑞典除直接利用垃圾处理产生的能源,还充分利用间接产生的能源。比如利用焚烧垃圾产生的能量加热炉水,为家庭供暖,又利用加热水产生的蒸汽发电,产生电能。瑞典巧妙利用衍生资源为垃圾分类处理提供了新思路,即对垃圾处理产生的可利用资源和能源有效再利用,不仅关注垃圾资源本身,还包括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附加资源。我国属于人口大国,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巨大。因此,应不断提升和创新技术,充分利用处理垃圾产生的所有资源。

3、鼓励家庭堆肥自循环

      与瑞典统一处理厨余垃圾的做法不同,我国台湾地区鼓励民众将厨余垃圾在家自行堆肥处理。台湾地区还有一大部分家庭需要耕种,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大。这样做既合理利用厨余资源,又减少投放厨余垃圾造成道路污染的风险,同时也减少统一运输处理厨余垃圾时造成的资源浪费。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对肥料有很大需求,因此应鼓励农村地区民众自家堆肥,合理利用厨余资源,节省统一垃圾收运处理时的资源消耗,实现自循环。


参考文献:

[1]梁丽娜.城市垃圾处理科学发展之路——以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例[J].中国城市环境卫生,2012(2):22-25.
[2]国外垃圾分类处理|瑞典用真空垃圾收集与沼气助力可持续城市发展 DB/OL. http://huanbao.bjx.com.cn/news/20181213/948935.shtml
[3]未知. 看台湾如何有效实现垃圾分类回收  DB/OL. https://www.sohu.com/a/301021648_99965026

注:封面图来自摄图网,文内配图分别来自北极星固废网、搜狐网、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 。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