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tank view
——
导读:个体工商户作为我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国家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背景下,个体工商户群体正经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关键转型。
2025年6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出台《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中第三条明确提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建立健全个体工商户活跃度测算机制,指导地方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开展个体工商户活跃度分析”。
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国内实践案例,聚焦可操作性路径,探讨个体工商户活跃度测算机制的构建逻辑。
关键词:个体工商户、活跃度、内生动力
一、测算活跃度的目的是提升活跃度
我国个体工商户仍以生存型为主体。截止到2024年底,全国共有个体工商户约1.25亿户,占全部经营主体的66.67%;符合分型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共7746.5万户,占全部个体工商户的61.97%;分型分类结果中,“生存型”6438.2万户,占全部已分型主体的83.11%;“成长型”1004.1万户,占比12.96%;“发展型”304.2万户,占比3.93%。个体工商户发展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形特征,反映出当前个体经济主体仍以生存压力较大为主,其发展还面临诸多障碍,包括制度性障碍,如在安全生产执法中面临“民事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双重身份困境,豁免登记制度实施的地区差异等;以及非制度性障碍,如政策知晓率低,融资困难等。
图1 个体工商户发展现状(综合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整理)
国家高度重视个体工商户活跃度提升。2022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较早提出个体工商户活跃度分析的概念,目的是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健康发展。2024年《关于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提升发展质量的指导意见》在总体要求部分明确提高总体生存周期、活跃度和发展质量,点明了个体工商户从生存到高质量发展的梯度关系,活跃度可以被视作催化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的转化剂。2025年正式实施的《规定》则在第三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个体工商户活跃度测算机制”,旨在服务于“规范登记管理、保护合法权益、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如果把《规定》实施看成是对个体工商户的一次“量体裁衣”,那么活跃度测算就是关键的“量体”环节,只有精准“量体”(掌握信息、精细“画像”),才能为后续“裁衣”(制定精准支持政策)奠定坚实基础,最终实现提升活跃度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图2 个体工商户活跃度测算机制的提出过程
活跃度是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政府效能持续提升的重要考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体工商户的高质量发展以遵循市场规律为前提,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有效调控。一方面,从经营主体的生命周期看,通过活跃度测算既能往后回顾和判断个体工商户“活下来”的基本面,包括其在解决创业就业等民生问题方面面临的难点、堵点,又能向前预测和分析个体工商户“活得好”的潜力与价值,以及在关键转变期可能遇到的挑战。另一方面,从公共政策生命周期看,通过发挥活跃度测算的决策辅助功能,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能够更准确分析已有政策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沿革,还能研判未来需要制定哪些新政策,从而在个体工商户更好更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扶上马、送一程”的积极效用。
二、测算活跃度的基础是设计好测算指标
(一)依据政策精神和实践案例设计测算指标
指标设计是测算个体工商户活跃度的关键。目前,实践层面的案例较少,研究层面可供参考的成果也不多。因此,指标的设计方法是:以政策导向为纲,以实践案例为鉴。
政策方面,可重点根据《民营经济促进法》《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规定》《关于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提升发展质量的指导意见》等法规政策精神,进行指标设计。
实践层面,江苏省宿迁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个体工商户活跃度分析,该地建立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从经营信息、金融活动、社会保障、诚信守法、社会责任等5个维度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每一个个体户的活跃值,按地域、行业、成立年限等不同维度对全部活跃值进行汇总,计算出个体工商户的活跃度。
综合政策导向和地方实践成果,建议个体工商户活跃度测算指标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表1 地方政府测算个体工商户活跃度的指标建议
(二)跨部门协同和技术应用实现多维数据支撑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九部门关于推进高效办成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加大培育帮扶力度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相关数据分散在市场监管、税务等多个部门,整合共享面临现实挑战。
若以市场监管部门作为牵头单位统筹协调个体工商户活跃度测算相关数据,可以参考《跨部门综合监管指导意见》等政策,构建跨部门联合监测机制,明确市场监管、税务、统计、商务、金融、公安、住建、交通、央行、烟草等部门职责,具体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签订部门间数据共享协议,搭建统一数据平台整合多源信息;制定标准化数据格式与质量评估体系,保障数据一致性和可靠性;设立专职数据管理员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强化部门协作;同时,运用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提升数据处理效率,最终构建覆盖活跃度指标的动态监测体系。
表2 个体工商户活跃度测算数据来源(主要)
三、测算活跃度要做到“四个兼顾”
兼顾成本与效率。理论上,全量测算与非全量测算是个体工商户活跃度测算的两种可能方案。全量测算类似统计部门定期开展的人口、土地、经济等普查项目,强调对所有个体工商户进行全面数据收集与分析,这种方法能提供全面的数据视图,但成本高、耗时长,且可能因数据量过大而难以高效处理。非全量测算则类似人口抽样调查、特定行业专项调查,通过抽样或优选特定群体进行监测,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能快速识别关键群体,适用于资源有限或需要快速决策的场景。
建议地方政府借鉴统计领域通行做法等,以五年或十年为长周期,对本地区的个体工商户进行普查,全面分析其活跃度,每年开展抽样调查、重点调查或专项调查,实施有针对性的活跃度测算。
兼顾共性与“个性”。现实中,个体工商户往往向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集中,这是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共性特征。同时,各地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定位不同,导致个体工商户在数量、结构上形成差异,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又与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深度绑定,形成本地区的发展特色。只有兼顾共性与“个性”,才能同时做到因地施策。
建议地方政府在测算个体工商户活跃度的时候,除了关注涉及民生就业和保障的共同基本面外(往往依靠市场调节),更要突出对本地特色产业、重点区域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情况(政府对产业的扶持和引导至关重要),进行专题分析,发挥辅助决策的积极作用。
兼顾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方面,个体工商户的进入、成长、退出遵循的是一般经济规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政府不用刻意进行干预。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各类政策工具,支持和引导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要确保与基本民生相关的行业内的个体工商户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
建议地方政府在个体工商户进入、退出环节持续优化流程、精简环节,为各类要素充分流动减少阻碍。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监督产品和服务质量、融资和风险管控等中间环节,充分挖掘个体工商户活跃度测算的数据价值,通过政府的有效手段随时发现问题、疏通堵点,畅通个体工商户生存-成长-发展的“进阶”之路。
兼顾标杆引领和政策推动。需要注意的是,政府不能单方面规定个体工商户如何发展才能是“高质量”的,而是应该充分参考市场选择的结果——那些挺过生存关卡,逐步发展甚至堪称“名特优新”的个体工商户,能够作为镜子,照见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建议地方政府首先开展非全量测算,特别是优选测算条件较好、具有特色的个体工商户进行监测,计算活跃度,以精准识别潜力群体、树立行业标杆、提炼可复制经验,从而为优化政策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四、个体工商户活跃度测算结果运用
测算活跃度,稳住“大多数”。针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全国性共性行业的广大个体工商户,政策重点应在于延长其生命周期,依托活跃度数据持续优化准入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预警等基础支撑体系,提升其整体生存韧性。
剖析活跃度,提升“辨识度”。针对深度融入本地区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或重点经济结构的个体工商户,政策应侧重产业赋能和要素倾斜。通过活跃度分析,深入洞察其市场吸引力、趋势把握力和政策响应度,既促进标杆经验的推广转化,也为普通个体户进阶提供指引,培育更多具有地方辨识度的“名特优新”个体户,激发区域经济活力。
关联分型分类,构建政策梯度。目前全国已完成近8000万户个体工商户的分型分类工作,并认定“名特优新”个体户13.3万户,这为优先选取代表性样本进行活跃度监测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和对象池。将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机制与个体工商活跃度测算机制有机结合,关键在于将活跃度测算结果有机融入现有的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机制。基于此,明确本地区个体工商户的梯度培育目标,并据此设计和实施更具针对性、精细化的梯度化政策支持体系。
五、结语
个体工商户的存在和发展解决了大量公民创业和就业问题,对于保障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有重大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办个体工商户也是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职业探索和行业探索。鉴于此,个体工商户活跃度的具体评价不能只看“有没有”(注册),更要看“干没干”(经营、纳税)、“活多久”(生存率)、“雇没雇”(用工)、“变没变”(创新)以及“用没用”(支持政策)。初期实施时应从局部入手,优先选择评价条件较好、具有特色的个体工商户进行监测。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当行业标杆成为竞相效仿的对象,就有望形成“滚雪球”之势,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就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