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Think tank view

——

民生智库 | 体育“进”高考,前路“道阻且长”
来源: | 作者:体育发展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1-06-25 | 407 次浏览 | 分享到:
体育进高考形势如何?又面临哪些困境?

导语: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选择了毛泽东于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名篇《体育之研究》作为写作材料。体育以另一种形式进入高考。近几年国家也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推进体教融合,两会代表对体育改革的讨论热度也逐渐提升。那么体育进高考形势如何?又面临哪些困境?

一、连续三年高考语文聚焦体育、劳动

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考了“劳动”;202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考了体现“体育之美”的《越野滑雪》一文;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选择《体育之研究》作为写作材料。高考连续三年聚焦体育、劳动,在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极为少见。

《体育之研究》一文表达的最核心观点是,好的身体是品德和知识的基础,要让精神更文明,就要先让体魄更健壮。即“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作文材料中提到的只是这篇文章的一段节选,在《体育之研究》整篇文字中,毛主席阐述了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四大作用,同时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三育并重”,“体育占第一位置”的思想。

二、近年来国家有关体教融合政策相继出台

2012年10月底,国务院转发《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

2020年以来,各项政策连续颁发,相关部门希望把小学、初中阶段的孩子从繁重的分数压力中解放出来,多多参与体育锻炼。“十四五”规划提出,教育层面,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层面,则要“深化体教融合”。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三、两会代表多次关注体育改革

图表:体育高考形式与两会提案关系

200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首次提出“建议中考、高考加试体育”。他认为,只有让体育成绩在中考高考中体现出来,才能使学生、老师、家长真正重视体育,让曾经属于副科的体育到达与数理化并驾齐驱的地步,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自此开始,不断有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提案体育高考改革等议题。2020年全国两会时,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福建省委会主委吴志明领衔108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联名,提交了《关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的提案》,建议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

2021年全国两会,有关中高考体育改革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随着推进体教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讨论、探索“体育入高考”的可能性。

四、体育进高考的形势与困境分析

(一)形势

形势一:“体育进高考”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的地位

学校体育课堂是在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文化课挤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体育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体质堪忧。有数据显示,96%的被调查学生放学回家后的主要活动就是完成作业、温习功课。29.3%的学生除了学校安排外,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和家长更关心孩子的文化成绩,身体方面只考虑增加营养,许多学校更是把体育当成可有可无的“副课”,有的学校甚至准备两套课表应付上级检查。因此,体育课被其他课程挤占,体育课开课不足等现象屡禁不止。“体育课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折射出体育课处于一种尴尬地位。

推进“体育进高考”是提高学校体育课地位的有效措施之一。高考是一根指挥棒,将体育纳入高考,能对体育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只有体育进了高考,广大家长和学校才能真正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

形势二:推进“体育进高考”有利于转变办学理念

理想的方式是不用高考就能让学校、家长和学生都重视学校体育,但这取决于校长的办学理念。现实中依靠办学理念提升学生体质的理想方式难以落实。目前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的要求已经足够多,比如每天锻炼一小时,增加体育课时,不得挪用体育课时等,但关键是没有监督。如果教育部门要求的各项体育工作能够落实,学生体质状况预计会有较大改观,但目前主要靠学校的自觉性去做这些事,还有很多学校没有落实。《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551所学校里,还有40.8%的学校不能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拒不履行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依然以考分和升学率为唯一目标的学校仍比比皆是。推进“体育进高考”势必有利于转变办学理念。

(二)困境

困境一:国民体质提升不能寄希望于“考试”

学生体质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多年实行考试升学制度,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学生考试分数和升学率都是评价一所学校所有教学活动的最终指标,也是决定学生人生走向的一道闸门。将体育加入到高考中就能提高其重视程度吗?实行多年的中考体育测试结果如何?如果考试真能解决初中生的体质问题,那今天高中生的体质就不应该成为问题。因为当年他们都是经过中考体育测试升上高中的。

今天看来中考体育测试只是将全面的体育教育变成几个单项的体育锻炼,绝大多数初中教师在初三年级的体育课做的就是想尽办法推动中考体育那几项测试内容,而对发展学生身体的其他基本素质置之不理。身体是一个综合体,只注意几项锻炼提高不了学生的整个体质,因此到了高中身体素质又下来了,只好再进行高考体育测试。但高考之后呢?大学之后呢?一个民族的身体素质的提高难道仅仅只能寄希望于考试吗?

困境二:体育高考对身体素质的长远发展益处不大

体育对身体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教育能掌控的只是教会学生们如何锻炼,培养起他们的锻炼兴趣和爱好,使学生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后还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从而在宏观层面上构建起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体系。但目前的教育体制更注重眼前的成绩,单纯的成绩考评结果会进一步扼杀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最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失去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虽然体育高考可能在短时期内提高学生的体质,但无法保证构建起学生长远的运动兴趣。

困境三:体育高考在操作层面上困难重重

学生身体素质是一个综合体系,任何考试体系只会选择其中一段进行测评,而这种考察本身就缺乏客观公正性,容易出现短时性、突击性和片面化的结果。体育高考设置会直接影响到初、高中体育课的整个课程体系。高考体育项目的设置将最终形成一种风潮,今后高中体育课老师和学生会更注重高考体育锻炼内容的教和学。

考试最基本的原则是“公平、公开、公正”。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考试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场地、时间、温度、风速都容易对考试的结果产生影响。一旦考试期间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了考生的最终成绩,后续各类问题将非常多。

然而体育考试不同于文化科目的考试,其组织形式与内容设计以及现实条件之复杂超出人们想象,需要有关方面进行严谨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论证。需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家长和学校等各相关方做好准备。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物资条件参差不齐,各地学校体育的硬件、软件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地域,各校之间也往往存在较大差距,不同学校的学生享受到的体育资源不同。由此带来的公平问题,也需要时间去提前策划、预先解决。

把体育纳入高考,有助于提升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也正因为此,体育高考在内容设计上需更加慎重。体育进入高考并不是体育改革的全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体育爱好和运动习惯才是终极目的。


点击返回“智库观点” →